在来安如果要问孔雀寺在哪里?一定有很多人会指出在白鹭岛北面练子湖绊的一个山岗上,哪里佛堂清净、山清水秀,庙宇已初见模样,是南京栖霞寺一个高僧修建的,在现在的孔雀寺旁甚至还养了几只真正的孔雀仿佛在关联孔雀寺的来历。但大家有所不知的是现在的孔雀寺已非当年地域之大要骑马关门,古木参天径达六尺,树木之多,破败后竟可以专门运到张八岭修建铁路,规模之大以至于建国初期当地的学校、乡政府、粮站很多都是原寺庙砖石。鼎盛时期的孔雀寺“概西南至关门湖(滁界),北至山腰,南北四里许,庙宇三重,僧侣数百。”为本县名胜风景之一,每年正月十六庙会,香火鼎盛,乡邑土人扶老携幼,争相朝拜,垒石疏泉,清雅幽邃。名声规模堪比现在的滁州琅琊寺。
本月23号下午,为论坛将组织户外活动最后敲定路线,我和“咖啡勺”意外发现并探访了建于唐朝的这座古寺旧址。
我们行程的最后一站是登上练山最高处一览白鹭岛整体风光,寻当年一处寺庙的遗迹。我们顺着道听途说故事中的地形,找到了山顶上一处乱石堆,本以为这就是传说中的“孔雀寺”遗址了。我们所听说的故事是:很久前一位寺庙和尚,强抢民女,藏于山中的一个山洞内为非作歹,后被村民发现,和尚被烧死,寺庙也被愤怒的村民焚毁,只剩下眼前的这堆石头。当时在山顶上我们为故事中的山洞寻找位置,打电话向当地人打听得之洞口的大概位置后,我们一路向下寻找。后得知,该洞还确实存在据说哪个洞口很小,进去后走不远里面就大的可以放张方桌子在里面,再向内里面危险就没有几个人敢向前了,山洞附近由于采石造成山石松动怕出危险,现洞口已被人用土封住。
正是为了寻找这个洞口的具体位置,我们竟然探寻了一个湮灭于民间的没落大寺院----孔雀寺的遗址。我们执着的向当地村民打听被封洞口的确切位置,一位60多岁的村民告诉我们在村庄不远处有一处竹林,哪里有一个寺庙遗址,提到一块什么碑。好奇心驱使我和“咖啡勺”决定探访一下,我们一路打听,寻到这片竹林时,却怎么也找不到遗迹的踪影,有幸碰到一位热心村民主动带我们艰难的经过一小段穿越一段后,终于在一片被葎草(拉拉藤)覆盖的竹林下发现了大片碎砖遗迹。这一定就是古寺遗址了!满地的断砖残瓦,被杂草覆盖着,我们拨开乱草、腐竹,以“贪婪”的眼光搜寻、翻找着,希望能从这杂乱的物品中找到一些有价值的东西,哪怕能找到碎砖上的一个文字。可能由于我们知识浅薄没有能力去发现其中的有历史内涵的东西,结果并不如我们期望的那样。我们只留了几块有代表性的灰色砖块,有两块我觉得有一点价值:一块是碎砖的一角付有粘合剂之类的东西,让我今天以实物见证了我们先民的聪明,或许那附着的粘合剂就有传说中的糯米汁成分吧。还有一块是普通的砖面上附有类似琉璃釉面的东西,我想这一定是当年寺院特殊部位使用的东西,这应该在当时是比较“高档”的建材了,大胆的想象比较一下:北京皇宫用的琉璃瓦也不过这个样子。
除了几块“破转”,我们并没有发现要找的“古碑”,当时判断是被杂草覆盖了,由于面积太大,当时天阴的厉害,天色又渐晚,估计找不到了,怀着不舍的遗憾离开了竹林,准备返回。
走到路口,情况又出现了转机。当我们遇见村民又“贼心不死”的上前打听,在我们的要求下,这位热心村民答应给我们带路再次返回寻找。一段简短的小道,在茂密的竹林里,一块石碑终于显现在我们的眼前,但我看到“孔雀寺”几个字时,我吃惊了--原来这里竟是大名鼎鼎的孔雀寺遗址!
石碑高约1.5米,宽50公分左右,碑刻字体清秀“孔雀寺”中华民国”“来安县”等字迹非常清晰,碑文的主体文章由于是繁体、字体又小,还没有颜色再加上石碑上苔藓的影响,字迹比较难于辨认。但从可辨的文字看,这是民国时期所立的一块保护孔雀寺的碑刻。带路的村民介绍,原来更古的石碑,在五几年修建练山水库时垫路被埋入工地,今年练山水库(练子湖)修筑大坝枯水位时相关部门曾派人寻找可惜没有找到。
关于遗址的情况由于时间比较紧,我们只大概了解到寺院范围比较大,有散落的碎砖和骑马关门的传说为证,有很大的古树--当地一村民用被伐掉古树的根就做了一个橱柜。前些年的竹林很大很茂盛,该村民孩儿时可以爬到竹子上玩。在当年大殿旧址当地村民发现过很多成串和许多散落的铜钱等。
回到县城,我查阅了来安县志关于古孔雀寺的记载,调阅了瞬山先锋网站对孔雀寺的描述其文章转载复制如下,:
孔雀寺记
永阳西北二十里,恋子山西麓为孔雀寺遗址。据邑志记载:孔雀寺原建唐开元年间,因奉孔雀明王菩萨而得名。井床勒,宋天圣年铸铁孔雀、银匾铭志。明,太祖起兵皖东,曾驻兵该寺,得寺僧资助。太祖登基,赐良田百顷,以飨僧众。正统元年(1436年)扩建,成化年间(1465年)遭破坏,嘉靖丙寅间(1566年)重修。
历明末兵燹,雍正五年(1727年)重修。
乾隆四巡江南,曾夜宿该寺,染疾,为方丈治愈,赐银十万两扩建孔雀寺,寺院颇具规模,概西南至关门湖(滁界),北至山腰,南北四里许,庙宇三重,僧侣数百,因寺院占地颇广,设跑马堂,有骑马关庙门之说。1日志载:该址为通往古钟离国(今凤阳)之古道,亦为县名胜风景之一,每年正月十六庙会,香火鼎盛,乡邑土人扶老携幼,争相朝拜,垒石疏泉,清雅幽邃,可于琅琊争胜。
乾隆甲午(1774年)山东王伦以“明王出世”相号召,聚众起义遭败,时有流民窜至孔雀寺,经年,毒杀方丈,窃取主持,招募寺兵,于佛堂前巧设机关,遇有姿色进香女客,便开启机关,抢置密室,进香女客失踪十余人,时滁州知府暗察,破获此案,派兵攻寺,两次未果。庐州府援,破寺,捕主持以下僧百余人,将主持恶僧钉于寺后银杏树上,焚烧至死,余下僧人禀示知府察办,知府处于怜悯,言:罢了、罢了。因民愤极盛,乡民遂依谐音将百余僧人缚于寺东旱地,用耙耙毙,知府得知,亦无奈。
咸丰六年(1856年),安庆棚民高必朱、葛培高、太平军检点吴江,聚众数千占古固,来安县令周彤告急于滁,八月十四日滁知府陈麟昌来师,于孔雀寺南黄泥岗大败高、葛,祸及该寺。自此,孔雀寺逐渐败落。至民国初,仅存正殿五间,厢房十二间,正门三间,老弱僧侣数人。但寺周尚存两人合围松柏数十株,杂以楸、桧、紫檀等珍贵树种,茂林修竹,风景颇佳。据旧志载,寺内尚存两株古柏高六丈,直径六尺。寺前五瓣梅花状银杏五株,径四五尺。寺北藏经阁东有仙人庵,并甘泉数眼,时有远近香客进奉。
民国七年,来安知事万琅察该寺竹林常有被盗,田产遭侵占,为保护古迹见,委乡绅马鸣春等数人监理该寺田产,保护古迹,颁令并立碑示之。历经抗战,风貌犹存。至来安解放,僧侣不知去向。
四九年春,因复兴建校,庙宇被拆除,砖木用于建校。古代被伐,运至京浦路张八岭段作枕木。仅存寺后焚僧之银杏,四人合围,阴蔽亩余,树干焚烧之人形,深及寸许,清晰可辨。凡六旬以上之乡民仍记忆犹新。五八年为乡民雷大宝所伐。殿前唐碑因五九年建恋子山水库砌于涵道内,不见天日。悬于庙堂之银匾不知为何人所窃。至此,该寺完全被毁,古迹不存。千年古刹,仅存一堆瓦砾,惜哉!惜哉!
八八年春,县文管所将遗失之民国初县知事万琅之告示碑文寻回,立于原址,以示邑人。
一九九八年十月 徐文嘉整理
注:1、井床勒:旧志载原寺正殿东北角有流泉为井,井栏石碑刻碑文。
2、寺殿前立铁孔雀,正殿悬长五尺宽三尺银匾一块,阳文铭志。
3、三打孔雀寺在当地民间流传较广,鼓书世人编成鼓书传之。现寺东旱地尚有堆堆白骨为据。
网络资料:
孔雀明王菩萨:是密教本尊之一,是密宗金刚菩萨,也是帮助我们觉悟,帮助我们出离苦海的大菩萨。
查孔雀寺建庙是唐开元年也就是公元713年算起来,已有近1300年历史了,这座经历鼎盛浮沉的古寺今天静悄悄的沉寂在阡陌农庄旁的竹林里,从当地的民间传说到现行的史料记载,我们初步了解了孔雀寺的变迁过程。孔雀寺的兴衰与我们来安的历史变迁紧密相关,与本地所发生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而紧密相关,与当时的的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即使从最近的变迁我们也深刻的体会到这种变化,到目前,我还无法了解最近100年孔雀寺为什么会消亡,但我想最近100年历史的动荡一定会给孔雀寺留下深深的烙印。我所听说的是建国初期,政府建学校、粮站和乡政府就用过孔雀寺遗址上的砖,就是有极大文物价值的古碑也被埋入水低。
时代的进步,使我们今天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在衣食无忧的今天,又开始追求精神休闲层面的东西,又想起了重修孔雀寺,我不知道孔雀寺是否会重返鼎盛时的香火。此时我又想起了沉没在现在被称为练子湖的水下的那块古碑,,它历经了数百年风雨孔雀寺的兴衰变化,如果它要是有灵性的话,它可能做梦也想不到我们建国后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如此巨大,曾经的练子山下建起了造福村民的练山水库,陪伴它多年的地方,又有了一个叫“白鹭岛”名字,而且还成为了风光秀美的休闲旅游风光圣地。沉寂的古石碑:你要睁大眼了,否则你会错过当今来安发展的精彩瞬间。
发现的就是这块石碑
遍地的碎砖
孔雀寺遗址就隐藏在这片竹林里
就是这户人家用古树根做了橱柜
道光十年县志上关于孔雀寺的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