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汀洲 于 2011-2-8 22:21 编辑
情归何处 窗外的爆竹声逐渐归于平静,夜又恢复了它的沉寂,看完春晚,我毫无睡意,索性上网再看一部电影,不知咋的,突然想起少年时代看过的日本电影《人证》,于是在百度上搜到了它。 随着起伏跌宕的情节,两个多小时不知不觉就过去了,女主角八衫恭子的故事并没有给我带来比少年时代更深刻的感悟,但是男配角八衫恭子的前夫老威利的两个镜头却在我心中留下了永难磨灭的印象。当日本刑警栋居和美国警察肖福坦找到他并告诉他焦尼在日本被害的时候,这个饱经沧桑的老人神情木然、一言不发,似乎被害的不是他的儿子,而当栋居在他面前念叨西条八十的草帽诗时,老人猛然坐了起来,微微抽搐的面颊、逐渐紧锁的眉头、眼中闪烁的泪光无一不体现了此刻来自他心灵深处的颤栗,尽管老人还是一言不发。第二个镜头是影片即将结束,当肖福坦将日本寄来的焦尼遗物送到老威利的住处时,发现他双眼圆睁、嘴巴半张地躺在冰冷的地铺上已死去多时了,肖福坦抚上他的双眼,从他紧握的手中抽出一张发黄的老照片,上面赫然是年轻时的威利和八衫恭子的合影!看到这里,我的心灵感到前所未有的震撼——威利居然一直到死都在思念着他的前妻八衫恭子,尽管他们仅仅共同生活了三年零七个月的时间!
儿女之情也许是人类身上最不可思议的东西,它可以超越种族、贵贱、贫富甚至年龄而随时产生,可能“直教人生死相许”地永恒不变,也可能经不起世俗、岁月的考验而“朝三暮四”。然而威利和八衫恭子的儿女之情却是让人感慨万分的,挣扎在贫困生死线上二十多年的威利一直到死都在思念着他的前妻八衫恭子,而八衫恭子却随着婚姻、岁月、社会地位的变迁而不可能也不愿再想起威利了,尽管当年他们是真心相爱并在一起幸福的共同生活了三年零七个月的时间。威利的儿女之情显然是没有归宿的,但是八衫恭子的儿女之情最终有了归宿吗?当年她嫁给第二任丈夫其实仅仅是为了感恩而已,随着岁月和社会地位的变迁,她的儿女之情在社会世俗中早已丧失了它的归宿!从这一点看,八衫恭子比威利更可怜!因为威利在过去至少还可以生活在希望中,而八衫恭子早已迷失了自己的心灵却并不知道。 的确,尽管只是部电影,人们还是为威利和八衫恭子那样的结局而唏嘘不已。假如八衫恭子没有在世俗与岁月中迷失和扭曲自己的心灵,她见到失散二十多年的儿子将是多么地喜出望外;假如八衫恭子早点有了离开议员丈夫的勇气,她也许会带着两个儿子一同前往美国,也许那草帽和西条八十的诗集会唤醒她早已失落的儿女真情,她会和威利重新团圆……可是,电影中的情节却恰恰相反,这不能不让人叹息和深思。 是的,无论是文艺作品还是现实生活,人们多么希望儿女之情能够善始善终啊!有情人终成眷属并长相厮守一直都是人们美好的期盼,然而现实生活总是残酷的,难以尽如人意的,从古到今,我们看到了太多的“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罗米欧与朱丽叶”,而“张生与崔莺莺”们在生活中总是没有文艺作品中美满。“情为何物?情归何处?”一直是困扰人类社会的永恒命题,古往今来,多少人为此涕泪横流,多少人为此仰天长叹。虽然儿女之情是最能带给人幸福甜蜜和痛苦折磨的一种情感,但是任何人都愿意去追求它,尽管在物欲横流的当今社会儿女真情早已成为如华南虎般的“珍稀物种”,真心追求它的人们还是愿意相信它的存在并不断地寻找,也许,只有那些身处其中的人们才能真正知道情为何物,但是他们能够知道自己最终将情归何处吗?今夜是除夕,在万家团圆的时候,天下还有多少在痛苦和思念中度过的为情所困的痴男怨女呢?愿人间不再上演威利和八衫恭子那样的悲剧,但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