谒鲁肃读书亭 不雅斋先生 早在五年前,我曾在桐城市鲁谼山的试剑岭上参观过“鲁肃试剑石”,回来后,写过一篇文章《观鲁肃试剑石》,并发在《江淮时报》上。当时,由于天气原因,我未能谒拜“鲁肃读书亭”,深以为憾。五年来,我一想到桐城,就会想到鲁肃的试剑石,还会想到我想去拜谒而未能的“鲁肃读书亭”。终于,机会又来了,我利用休息时间,与朋友徐光学约定,再去桐城市的鲁谼,特意去参拜鲁肃读书亭。 鲁肃读书亭,位于原鲁谼乡(现属吕亭镇)龙井村。据说三国时鲁肃曾屯兵鲁谼。为了能够安心读书,他亲率士卒取粗石、松木、青瓦,建成仅可容一桌、一椅、一人的读书亭,并于亭柱上镌刻八个字:“治世以文,勘乱以武”。
2011年4月21日中午,我到合肥,与老友徐光学见面。下午,便一道赴桐鲁谼。鲁谼是徐光学的故乡,五年前的初秋,我因要与徐光学合著《奔驰人生》一书,前去鲁谼实地考察采访过。一恍五年过去,60余万字的《奔驰人生》也于2009年由作家出版社正式出版。可我那个拜谒鲁肃读书亭的愿望却一直未能实现。这次,徐光学是特意陪我去拜谒“鲁肃读书亭”,我真是高兴万分。下午五点多,我们到达了鲁谼境地。春天的鲁谼,四周的青山绿得逼人眼。如果天气晴朗,这里山川一定是明艳美丽的。可是,偏偏今天天色阴阴的,这使得四周群山绿意更浓,浓得如同丹青手边调色盘的浓绿,这份浓浓的绿意仿佛要从四周的山上流淌下来。鲁王河水还没有上涨,没有暴戾恣睢的样子,依旧如往常一样,汩汩潺潺。原野的油菜花已经开败,但是泡桐等木本草木花卉却开得正旺,将缕缕清芬散在这一片山坳里。
车就在这绿色的青山与潺潺的流水间行进。不多时,车折而向东,向前鲁谼乡政府后面的海螺朝天山坡驰去。路在车前不断地延伸,在一个小小的拐弯处,有亭翼然,立在半山腰处。徐光学告诉我,这个亭子就是鲁肃读书亭。车停亭边,我们下车。我抬头审视着这个亭子。这是一个六角亭,亭上赫然写着五个行书大字“鲁肃读书亭”。这个亭子一看就知道为后人修缮,因为1800多年前的亭子不可能这么完美地保留下来。亭之上部有一块石刻,上刻明朝杨慎的《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一词;另一块刻着鲁肃的简介:鲁子敬——三国时吴国名将军鲁肃之称。鲁肃(公元172-217年),临淮郡东城(今安徽定远县)人,有壮节,富而好施。东汉(公元196年)间,群雄逐鹿中原,天下大乱。为了避乱世,鲁肃自幼随祖母率众家兵乔迁到桐城鲁谼山……。亭里上部有鲁肃像,有篆书“赤壁之战”和“东征袁绍”等。
站在亭中向西望去,这里视野开阔,下面就是鲁王河以及河两边的一片原野,更远处的西边是宝山连绵不断的群山;向西北逆鲁王河望去,是一条狭长的走廊;向南,目光越过山口后可以看见平原;而向东则是高高的海累向天山。这里真是读书的好地方。除了环境静谧,空气清新外,这里地势较高,视野开阔,在此读书更易开阔胸襟,仿佛万千丘壑藏胸中。据徐光学介绍,海累朝天山一共有九个小山脊组成,当地人称为“九龙盘居”。而在此读书习武的鲁肃不正是龙眠山中的待飞的一条盘龙?他的朋友刘晔(子扬)劝鲁肃投奔郑宝:“方今天下豪杰并起,吾子姿才,尤宜今日。……观其形势,又可博集,时不可失,足下速之。”鲁肃认为正确,处理完祖母丧事后,正欲投奔郑宝,而周瑜却将鲁肃之母接到孙权大营,并劝鲁肃:“当今之世,非但君择臣,臣亦择君。今主人亲贤贵士,纳奇录异,且吾闻先哲秘论,承运代刘氏者,必兴于东南,推步事势,当其历数。终构帝基,以协天符,是烈士攀龙附凤驰骛之秋。吾方达此,足下不须以子扬之言介意也。”这样,鲁肃便来到了东吴,被推荐给孙权,龙眠山上的这条龙终腾飞了。鲁肃劝孙权西连蜀击操,形成鼎足之势,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了;他还用激将法,使孙权下定决心与曹操在赤壁开战,于是孙刘连手,在赤壁以少胜多,战胜了曹操;周瑜死后,他几乎代替了周瑜的职务,为东吴立下赫赫战功。《三国演义》中那个文弱的鲁肃是文学作品中的鲁肃,不是真正的历史上的鲁肃。历史上的鲁肃是文韬武略,叱咤风云的人物。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每当提到三国群雄,我们自然会想到曹、刘、孙,会想到东吴的周瑜、鲁肃、黄盖……如今英雄们早已定格在历史中,让后人来评说,“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今天,我与徐光学来到鲁肃当年读书的亭下,谒读书名亭,看青山绿水,思千古英雄,心中不免有几许感慨。 从鲁肃读书亭走下来,我心中总有几话想倾吐,于是吟成七律一首来,表达我对鲁肃鲁子敬的敬仰之情: 日晚天阴山愈青,暮春拜谒读书亭。 倦飞群鸟羽初歇,乱绽时花香欲凝。 十载典坟行万里,一篇筹策胜千营。 谷米百囷馈公瑾,挥刀断石助吴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