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光•月色•乡情
•明光曲阳•
我的家乡有个女儿湖,因湖边女儿山得名。它是淮河的一条支脉,就像一个硕大的宝葫芦,“葫芦颈”连通淮河,然后绕过女儿山,水面逐渐开阔,往西南蜿蜒而下,转过双庙咀,又逐渐变窄,九曲回肠流经明光城西,接纳了池河水。
女儿湖最宽处约有3000米,正常水面约26万亩。她三面环抱女儿山,这女儿山是一座死火山,曾喷发于一百多万年前,如今静静地躺在湖边,青山绿水相映,风景异常优美。百万年前的自然景观与千百年来的人文历史相融合,在这里留下许许多多的美丽而动人的故事。
女儿湖是我的母亲河,是我的摇篮,她留给我许多欢乐和美好的记忆。小时候,我总喜欢和小伙伴们偎依在她身边,听她的轻轻絮语,然后尽兴扬沙、戏水、打水漂,直到大人们喊哑嗓子,才肯怏怏而散。后来,我长大了,走远了,很少再回到她身边,但无论走到哪里,都忘不了她,总会寄以深情的眷念。
去年中秋节,我回故乡,第一个愿望就是去看看女儿湖。然而,阴雨连绵,数日不开,让我没有好心情。也许是老天爷有心成全吧,中秋节那天,天气终于转晴。到了晚上,东边的天空还有些游云,所以,月亮不太助兴,刚露面就害羞地往云缝里躲,时隐时现。月色虽不明,乡亲们还是照常依古老的习俗,赏秋拜月。家家鸣炮,户户飘香,整个村庄弥漫着浓浓的节日气氛。中秋晚上,我们一家三代十几口人,围坐一张大圆桌,吃着自产的菜肴果蔬,喝着香溢江淮的“老明光”酒。几杯下肚,心里感到无比甜蜜,这哪里是酒,分明是一杯浓酽的乡情!
晚饭之后,几位老友来看我,我们闲聊一会,谈家乡的一些新鲜事,诸如,农业税免除、粮食补贴发放、新农村规划、小城镇建设、螃蟹基地开发、农民技校课程,还有一些张家媳妇李家婆之类的琐事等等。他们一件一件地谈着,语气中流露出祥和、欢愉和自豪。淳朴的乡音,浓郁的乡情,更激起我对故乡的一片痴情。侃了一会,便各自散去。孩子们早已相约“摸秋”去了。我心情难以平静,那种久存于心的对母亲河的思念更迫切了。于是,我独自一人向村后走去。
雨后的空气十分清新,踏着微明的月色,我来到离家只有半里地的女儿湖畔,站在高处放眼望去,湖面上依然雾霭袅袅,水天相接,一片迷蒙。站了一会儿,我走下高岸来到湖边。这时,一轮面带红晕的圆月,终于从东南天空的云影里慢慢地踱了出来,她微笑着鸟瞰大地。接着,大地上景物逐渐明朗,湖面的雾霭慢慢飘散,连对岸山峦的轮廓也隐约可见了。
踩着湖边柔柔的细沙,向东漫无目的地走着,心灵似乎被净化,空澈而清纯,没有一丝杂念。走了一会儿,月色明亮了,抬头看看天空,一轮明月高悬,皎洁的月光倾泻在湖面上,一幅奇异的画面展现在我的眼前:近岸的一片湖水,白亮亮的,浮光耀辉,恰似一汪水银在荡动;侧迎月光向东看,湖水呈嫩黄色,犹如半湖橘汁,渐远渐淡;再回首西望,那湖水却又像一大块翡翠,绿莹莹、蓝汪汪的,如凝似冻,闪着磷光。一湖之中,水色各异,扑朔迷离。我生在湖边,长在湖边,这样的奇异现象还是第一次见到,令我迷惘。忽然,一阵微微的东南风吹过,眼前乳白色而平静的水面,立刻像那多愁善感的少妇的脸,皱起一道道稀疏有致的纹路,这细纹追逐着水中破碎的月影,向岸边缓缓推进,漫上松软的沙岸,沙岸上留下那少妇的团团吐沫。
望着皎洁的明月、迷人的秋水,我的身体和灵魂好像都融化在大自然之中,顿觉心旷神怡。无意中,随手在湖边捡起一块薄薄的石片,尽力朝湖心撇去,骤然间,石片在湖面上跳跃着,“踏、踏、踏……”似一串马蹄之声向湖心飞去。“一、二、三、四……”,我轻声数着,突然,石片止处“扑愣愣”惊起几只水鸟,它们“嘎嘎嘎”惊叫着,冲向夜空。这清脆的叫声,划破了湖面的宁静。我很感抱歉,不该打搅鸟儿们甜蜜的梦。再举目搜寻时,已经无影无踪,看到的却是水洗似的蓝天中的一轮明月。原来游云早就散尽,现在已经月到中天了。
中天的月格外圆,也格外亮,月光泻在湖面上,先前那奇异的现象消失了,见到的却是一片银白,整个女儿湖宛若一面巨大的明镜,熠熠生辉,湖光与天光相映,浑然成为一个银色的世界。身临其境,真让人有羽化登仙之感,不知是在人间还是天上了。我欲高歌一曲,又想作画一幅,最后,还是随口低吟了小诗一首,以表难抑之情:
女儿湖水醉婵娟,天上人间俱欢颜。
莫道今宵秋月朗,不及乡情浓又甜。 我的确有些醉了,是醉于迷人的湖光、明朗的月色,还是浓郁的乡情,这就不知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