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姆雷特有句经典台词:“TO BE OR NOT TO BE,THAT'S A QUESTION!”(活着还是死亡,这是个问题!)。暑假即将来临,面对铺天盖地的课外辅导班,许多家长和学生也面临着“哈姆雷特式”的困惑,只不过他们困惑的不是生存还是死亡,而是课外辅导班。上,还是不上?这是最大的问题。
“穷教育”到“富教育”:上课外辅导班不再是“奢侈”
就在期末考试如火如荼的进行之时,以前课外补习班都是五六十个人的大班教学,跟学校没什么两样,学了好几年的孩子说效果也不大, 而家住来安的学生小成的母亲这样告诉我们,“我一开始给孩子报的补习班,离家近,不过是人数50-60人的大班学习,我孩子自觉性不好,期末考试完就已经够累的了,我觉得小班的隔天上课安排很好,一天上课一天休息,或者温习,同时兼顾学习和娱乐需要。。。”小成这样说。
像琳琳和小成这样的情况并不少见,如果说社会在发展的话,家长的口袋也一天天富裕了起来,如果说过去“穷”了教育,没有足够的钱给孩子上课外辅导班,那么现在更多的家长选择对孩子进行教育投入,也就是现在的“富教育”。 值得一提的是,小班化的诞生让课外辅导的效果得到大幅度的提升。09年由某知名教育调查机构发起组织的中学生参与课外辅导调研研究报告显示,中学生普遍认为小班效果比大班提升30-40%,其中在所调查的班级中,一个班级有80%以上参加过课外辅导班,而且这个班级是某重点中学的实验班,学生们普遍认为,参加寒假补习班不一定是因为成绩差,而是想出去开拓视野,纯粹的学校课堂类似闭门造车,参加课外辅导是为了对比,追求更好的进步,就比如在精锐小班调查中得知,该机构的生源中示范性中学同学居多,成绩也都还可以,不但学习气氛好,也可以经常交流各个学校的进度、教材、资料,对开拓思维很有帮助。
“减负”下的竞争加剧:家长的“囚徒困境”
“对于课外班,社会和官方一直是限制的。但是,不管我们如何提醒,如何限制,家长让孩子参与课外班的热情始终不减。”上海教科院民办教育研究所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专业人士这样说。
“我们并不想让孩子上课外班,既花钱又占用时间,孩子也累。可是,别的孩子都学,咱不学就得落下。”
记者发现,大多数父母都处于这样的“囚徒困境”之中。包括作为提倡给学生“减负”的教育部门的官员,他们抵制课外辅导班;但是作为一个高二学生的家长,他又很难下决心让孩子放弃课外辅导班。“据说高考中总有几道拔高题,没学过的孩子就吃亏,而参加课外辅导班就多了一筹把握与胜算”。 课外辅导班,究竟该不该上,怎么上?
“以前我们上过大班的辅导,上了近两年都见不到效果,当时就觉得这个课外辅导班纯粹是浪费时间和金钱,不应该上,就想破罐子破摔。。。”,高二学生小明的母亲这样说,“后来无意看到网上有人讨论才知道小班化模式的,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没想到孩子学习兴趣一下子被提上去了,成绩也前进了十几名,让我改变了对于课外辅导班的看法,看来课外辅导上不上,要看班级模式,更要看品牌”。
记者发现,很多家长面临升学压力造成的竞争加剧,便产生一种“从众”、“攀比”心理,盲目的给孩子报名各种课外辅导,甚至造成孩子的反感,由此不仅浪费孩子的时间和精力,更重要的是造成孩子对于课外辅导班的被动接受,不易产生学习效果的提升,建议在挑选补习班的时候,要看模式,小班还是大班,更要看品牌,不然效果不好,不但浪费金钱,更浪费时间。 不过许多家长容易陷入“小班人数越少,效果越好的”误区,事实上,经过多年跟踪调查显示,人数5-15人的小班同学学习效果是最好的,“5~6人的小班人数太少,不利于形成良性竞争的学习氛围,而5-15人左右小班完美解决这些问题:人数不是很多,又可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刘老师这样和我们说道。 补习班,上还是不上?这就需要针对孩子的“胃口”来选择,同时避免给孩子同时报名多个辅导班,加大路途上的精力浪费。另外,课外辅导班是对学校学习的有效补充,所以个性化的小班化教学成为学生主动追捧的辅导形式,精锐小班开设了数学、物理、化学、英语多个科目,紧张有序的安排也很大地提高了学生的时间利用率。 根据调查中我们得知,小班化最大程度的满足了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孩子由学校的“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思考”,家长们应该尊重孩子的个性发展需求,正确认识课外辅导班的形式与价值,尊重孩子的个性差异,加强与孩子的沟通,避免盲目报名现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