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安论坛

点标签看更多好帖
收起左侧

[转载专栏] 书籍----查尔斯·蒂利《集体暴力的政治》

[复制链接]

参加活动:0

组织活动:0

签到天数: 7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3]偶尔看看II

分享到:
发表于 2011-9-7 21:11: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集体暴力的政治》


政治的暴力表达  就像很多最常见的词一样,"暴力"也是极难被定义的。英文中"暴力"一词(vio le nce) ,与在拉丁文中一样,本来指的是"强烈、热烈",一种无法抑制和驾驭的情绪或企图。它本来并不带有我们通常所认为的贬义色彩。  实际上我们所有人都有可能迸发出这种冲动,武侠小说/黑帮故事的流行,就说明很多人内心都潜伏着一种对"快意恩仇"的向往,而江湖社会正是一种非法暴力泛滥的社会。  因此,要理解集体暴力,首先要意识到:它并非只是一小撮无法无天者的专利,而是大众心理互动的结果。我们不要忘记,在"文革"中第一例动手打死老师的是北师大附中的一群女学生:如果在日常生活中,她们单个人不可能做出这样可怕的事,但在一种集体的狂热气氛中,她们却做出了这样令自己也感觉不可思议的事。发泄攻击欲,有时会使人感到一种隐秘的快感。暴力犹如吸烟,在女权主义者看来是男子气概的基本必需品。  蒂利从政治意义上区分了各种暴力行为,在他看来,这些行为都是一种强烈的政治表达方式。的确,在很多不公正的秩序下,暴力常被描述为受压迫者最后的选择和必要的抵抗,它成了无权的人表达怨恨的方式和实现正义的手段。  一般来说,人民对暴力是低容忍的,因为公众对文明社会的印象不是别的,正是一个没有暴力的社会。所以一个容忍甚至尊重暴力的社会,必然也是一个有问题的社会。美国历史上公众对暴力最肯容忍的时期就是经济大萧条的1930年代,当时的强盗约翰。迪林杰死后反倒成了传奇英雄,令政府头痛不已。当时各种人都主张直接采取行动,相信只有干脆有力的行为(其意味是不言而喻的)才能挽救局势。这样的心理在一个危难局势中尤其容易被人接受,就像日剧《麻辣教师》中也推崇直接甚至粗鲁的行动,暗示着这个民族深陷经济危机后的绝望情绪。  即使暴力的极端形式:恐怖主义,也是一种政治策略。因为恐怖主义要的"是许许多多的人们看到、许许多多的人们听到,而不是许许多多的人们死掉"(布赖恩。詹金斯语)。在蒂利看来,恐怖主义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在此,他实际上含蓄地批评了美军在阿富汗和伊拉克的军事冒险。虽然阿富汗游击队的暴力行为一贯如此,但在其抗击苏联入侵时被称为"自由战士",现在抗击美军则被定义为"恐怖分子";而在这些"恐怖分子"本人看来,前后本来是同一件事:反对西方。如果意识到这是一个政治问题,美国或许本可以避免当初在蒋介石及越南那里曾犯下的同样的错误:虽然这些问题的核心都是政治性的,但美国给的却是军事援助,结果越搞越糟。  作为一种政治表达方式的暴力,往往是因为在体制内无法找到可表达的空间。在作者看来,减少此类暴力的药方就是:容忍公开表达以提供非暴力的选择机会,通过制度化的谈判妥协来解决政治冲突。  否则谈判破裂就易于导致双方的激进化。无论如何,如果暴力是政治表达的最后手段,那么暴力也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后选择。  选边站  并非所有的暴力都是政治不满的合理诉求,如果说群众性的暴力往往是集体无意识的结果,蒂利也警惕地注意到了其中政治家的巨大能动性。他用一个政治学术语"边界激活"来表述这种悲剧性的"伤害性互动"政治。简单地说,各群体中的政治家通过划定边界固定"我们-他们"的敌对性边界,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不断通过攻击对方来强化己方的归属感,另一方面也不断遭受对方的攻击;在此过程中,彼此的边界越来越鲜明,而代价则是彼此的伤害。  这一论说精辟地概括了许多政治悲剧。最为我们所熟知的就是台湾的族群政治:一些政治煽动家通过将民众划分为"本省人"和"外省人",制造族群分裂、操弄/挑拨,互相伤害,通过这种程序,他可以使自己所属的集体紧密地团结靠拢在自己周围。  自民族国家在西欧诞生以来,类似的事已上演了无数起。其结果是:人们越来越清晰地将自己划属非此即彼的某个集团,而敌视其余。  在这样一个人人都有确定性位置的世界里,以往跨文化的、左右逢源的群体就落入里外不是人的尴尬境地。在这个现代化进程中最大的悲剧就是犹太人遭受大屠杀:在一个只能有一个身份的透明世界里,没有他们的位置。在南北战争中,李将军不赞成蓄奴,但他痛苦考虑再三,还是决定为南方而战,因为在这一局势下,"南方人"的身份压倒了其他。的确,这种选边站对个人来说往往非常痛苦,而操弄这种权谋来为自己的政治目的服务的煽动家则是极不道德的。  最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边界的塑造,常常从历史中寻找证据。王明珂在《华夏边缘》中曾说,基于传统史学的"历史真相"争论,"正是当前世界各民族内外冲突与暴力的渊薮".因为这类争论越来越强地将"我们-他们"的边界固定下来,彼此隔阂加深,也就越加无法融合。有时邻近的两组人差异极少,但通过政治家不断制造差异、掏空中间立场,最终就出现具有讥讽意味的悲剧性结果:所谓"细小差别的自我陶醉",就像台湾某些政客通过"二。二八"起义来制造出"本省人"与"外省人"的差异,并不断地强调这种毒害性的差异。  毫不奇怪的是:这种追求确定性的努力也导致了种族主义的高涨。  作为政治上强化边界的必然结果,就会有人相信:人就是他行动前的样子;无论他做什么都改变不了他的本质。而这就是种族主义的哲学本质。在台湾,也有人信奉"外省人"哪怕过了五十年,也还是"外省人".用苏珊。桑塔格的话说,对好战分子而言,身份即是一切。  非暴力  大多数现代社会都已实现对暴力的成功控制,随着国家政治力量的集中化,那种水浒式的古典暴力场景越来越少见,但它并非完全退出公众视野,相反,暴力幻想和虚拟游戏现在已成为一种寻常的消遣。  没有人愿意回到江湖险恶的古代,但另一方面,我们却又特别喜欢看乱世中发生的故事。原因之一可能是:集体暴力能引发一种快意恩仇的男子气概,并且有助于人们想象自己是在"正确地"使用暴力。  孙隆基说,施展暴力在美国文化中总是伸张个体权利的不二法门。然而和平最终还是要取决于融解人我界线,否则最多只是和平对峙而已。  倡导非暴力的甘地曾声称,暴力对印度文化来说是外来因素。不过他自己也不曾想到,印度独立进程却导致了分裂,和平相处了几个世纪的印度教徒和穆斯林纷纷选边站,最终圣雄之死也不足以挽回这一局面。就此而言,我们决不能低估人性中这复杂难测的一面——用蒂利的话说,暴力就好像天气。  查尔斯。蒂利对集体暴力的研究来自于他对发生在世界各地暴力事件的观察,或者说,当我们在试图了解那些已经发生、正在发生的暴力事件时,查尔斯。蒂利的这本《集体暴力的政治》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解读的窗口,从18世纪的法国到21世纪的9.11,从西方的政治大亨到东方的印度警察,从种族屠杀到上街游行。  在西方后现代主义中,暴力与性同样被视为权力结构的最重要组成。围绕这两者展开的是对整个文明体系的反思。不过查尔斯。蒂利不是哲学家,而是政治学家:他希望说明集体暴力是一种政治形式,因为迄今为止的政治史,实际上从来都与暴力紧密联系在一起。暴力的确是一种政治,但任何一种政治秩序的成功取决于它不以暴力方式适应变化的程度。汉娜。阿伦特在《论暴力》中提醒我们:"暴力与非暴力行为之间的区别在于,前者一意孤行地想要毁灭旧事物,而后者关心的主要是如何创造新事物。"对于我们这个新的世纪来说,最重要的政治正是创造新事物。  本书回答了五个问题:  为何集体暴力会集中爆发然后进入低潮?  为何非直接伤害互动的人会迅速转变为集体暴力,又回复到相对平和关系?  为何合作多年的人会彼此攻击?  为何不同政治制度在集体暴力的水平和形式上有巨大差异?  为何维和人员会在暴力与非暴力之间迅速转换?  查尔斯·蒂利撰写和主编了大量有关政治过程、不平等以及欧洲史等方面的论文和作品,出版过20多部学术著作,曾任教于哈佛大学、多伦多大学,目前是哥伦比亚大学的客座教授。(编辑:木头丫头)
作者: 维舟 来源: 南方都市报网络版 时间: 2007-03-26 12:39:28
请广大网友文明跟帖,不可以发布违法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营造文明,健康,和谐的上网环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YJY

参加活动:7

组织活动:0

签到天数: 3390 天

连续签到: 5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2011-9-8 16:52:31 | 显示全部楼层
利益权力暴力政治不可分割
请广大网友文明跟帖,不可以发布违法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营造文明,健康,和谐的上网环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