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家前一山 ,呼曰万山 。不甚高 。名由何来,不祥。然其型迥异于众山,四面棱然,孤出诸山之外,兀然独立。顶平如削,其阔数百亩矣。四面皆陡不可攀,唯其东有一路,可达山顶,宽可行车,板石铺就。车马道也。然经年流水蚀之,盖毁矣。略见其貌而已。
家翁在时,曾谓余。其旧时称八角寨,亦或芭蕉寨。乃昔时孟良、焦战所居也。孟、焦宋人也。稀世之猛将。当是时,其寨不可摧,盖因山险,加之遍山植刺曰芭蕉,甚密。刺长且锐,人不可近。无可奈何之,乃成朝庭之患。后一高人谋之,撒豆其间。来年春发,甚茂。待秋尽,豆秧皆附刺,藤枯易燃,火焚之,刺毁,寨遂破。焦孟远走,寨不复矣。其在时,为仁乡里,寨兵与民共处。因之,山下遂成集市,繁盛一时。寨毁,与之具焚矣。
距此山约三数十里,亦有一山,与此山形制仿佛,名曰石孤山。余曾往见,略小,其型似,亦孤出众山而立。传曰;昔二郎神担山填海。担二山。一曰万山,一曰孤山。以麻杆担之,至此。晨,一妇人早起,见而怪之。曰:麻杆岂能担之乎?不断矣?此言一出,杆应声而断,二山落矣。传曰:盖因妇人口毒,多言以害之。传说之言无他, 吾唯奇之。人相似, 山亦仿佛矣?亦或因其来处同矣?
余幼时,常随年长者登山。沿古道而上,山高林密,虫鸟鸣杂,水声溅溅。待汗浸衣湿发,腿软喘急,退意生,遽见一豁达之处,山门也。门不见,唯留两石制门墩,其大如磨盘,揣之其门之巨。进山门,豁然开阔地也。极目远眺,无碍视线者。迥不似他山之浑圆似馒头状也。顶之四围皆石砌,寨墙基也。旧传,四门皆有炮台,威而震远。前行约半里许,陡见瓦砾遍地,荒草不生。长者曰:庙也。其毁于文化革命之中,革命小将之手。四壁不存,唯一井存焉。四时水不稍减。清凉沁人。井旁数步之遥,一水塘,饮马塘也。传旧时穆桂英饮马驻足处也。其旁一巨石,石上一凹处,状如马蹄,盖穆马留矣,曰马蹄石。言之凿凿,余听之亦欣然,神往矣。
西行二里,攀岩而下,见一竹林。中有洞。约略可辨。蔓草覆之,深不知几许,曰仙人洞。仙婆婆居之。与四野之民善。家有事,每往借炊具,皆金银制也。用毕还之,无差也。山南一富户,孟姓,往借不还,秘藏之。婆婆怒闭门而走,后不复见也。余思之,盖因乡民怒孟姓之不仁、不信,传之甚矣。
余幼学之暇,遍走乡里,欲究余乡之故事。油坊地,大街田,南窑地,猪场地,庙地,此皆吾乡之地名也。余思之,其曾一繁盛地呼?亦曾商贾云集,南来熙熙,北去攘攘,往来市卖。然不知湮灭于何时也,唯留地名一示后人。沧海桑田,造化也。 以上引用的是网友“万山一戈”描述的关于万山的“万山记忆”,带着关注、带着争议、带着神秘,今天,我们来到了位于现在的大余郢路西的万山一探究竟,找寻“万山记忆”中的记忆。
沿着万山东部便道,我们攀登到了山顶
一东一西的两个庞然大物竖立在与“石鼓山”几乎齐名的如砥山顶,是破坏,还是保护,我们默默无语
山顶上被遗弃的石屋,仿佛诉说着当年守山人的辛苦
山顶找寻,四下已无山门石柱,四周寨墙,但见废墟成堆,瓦砾遍地,唯有一口古井虽弃用多时,可井水仍清明透彻
沿北山而下,看到新老树坑数不胜数,名贵树木朴树(相思树)已然编号,即将远嫁。看一看断开的树木年轮,几十年树龄的朴树不是被毁,就是远嫁,受利益驱使的罪恶之手,你们该停停啦
远看近看还在不断开挖,除了心痛,还能说啥?请看看这碧水蓝天,还有农田人家,真想大喊一声——为了明天,为了子孙万代,醒醒吧!
南风车北风车, 长此以往,游客们只能坐着荒山秃岭上数风车了!
特别感谢正德、草民、万山一戈和其他同行网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