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6963
在线时间 小时
注册时间2012-3-19
最后登录1970-1-1
参加活动:0 次 组织活动:0 次 签到天数: 1 天 连续签到: 0 天 [LV.1]初来乍到
|
孩子从小学进入初中,是他们学习生活的又一个转折。这是孩子成长的一个关键阶段。然而,目前尚有相当数量的家长,不了解孩子从小学升入中学的种种生理、心理变化,忽视孩子小学毕业后到初中入学前的指导,不了解中小学在管理、教学等方面的不同之处,忽视孩子进入初中后生活、学习和思想的教育引导.有不少家长也想教育孩子尽快适应初中生活,却不知做些什么,从何做起。
许多经验证明,家长及时地了解和分析孩子身心发展的特点,主动和学校教师协调一致地做好中小学衔接的教育工作,帮助孩子尽快适应初中生活,顺利实现从小学到中学的“飞跃”,可以为整个中学阶段奠定全面发展的基础,对孩子的成长具有重要作用。
一、做好孩子升入初中前的准备
“预则立,不预则废。”经验告诉我们,为了让孩子尽快适应初中生活,要提前帮助孩子做好升入中学的心理准备和物质准备。具体说来,家长要做加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家长要了解初中生身心发展的特点
从小学到初中,是人生黄金时期的开端,将由金色童年迈进风华正茂青春期。一般地说,他们在生理上具有三大特点:一是身体长得快;二是能量代谢快;三是萌动性大,易受外界刺激.在心理上变化很大,如知觉的目的性、精确性日益提高;注意的发展也更具有有意性、稳定性;记忆的目的性加强,意义识记能力提高,兴趣广泛而有选择性;抽象逻辑思维逐渐占据主要地位;情感表现日益丰富强烈,好冲动而不拘小节。个性方面也有很大变化。小学生在情感上较多依恋教师,到了初中则开始树立自尊心、自信心,评价别人的能力大大发展,独立自主性加强,有摆脱家长和教师的倾向,产生“成人感”。
孩子在接到中学入学通知时,一般都会产生喜悦感、自豪感和渴求上进的意愿,对中学充满好奇与向往,心里有着强烈的一切从头开始的良好愿望,即使是那些小学时较后进的孩子,也有“到一所新的学校,有更好的新老师教我,我要好好学习”的念头。孩于的这种心理无疑是家长教育的良好契机。
家长要根据孩子的心理特点,保护孩子要求上进的意愿,可以结合讲讲自己的经历和感受,也可以讲一些古今中外勤奋好学、立志成才的故事,有意识地激励孩子从现在开始,以中学生来要求自己。与此同时,家长更加要尊重孩子的自主意识,与孩子平等对话,帮助孩子总结小学时的优点和不足,提出切合实际的适当期望,引导孩子提前进人中学生的角色。这时候,家长一定要改变以往对待小学生那样的支配型的教育方法,要用民主教育的方法来引导孩子.另外,家长还应该注意不要有意无意地“泼冷水”,伤害孩子的自尊心,扑灭他们内心业已燃起的希望之火。
2.家长要全面安排好孩子的暑假生活
孩子小学毕业后到进入初中前,往往是中小学暑假生活指导的“空白”阶段,因此,有些孩子认为可以趁机痛痛快快地玩一玩,放松一下。家长应教育孩子不看不健康的录相和书报,不交不良的朋友,不无所节制地贪玩,要注意休息,防止伤害事故。同时.家长可以带孩子到中学熟悉环境,了解中学的情况,结交中学生伙伴,介绍中学生的行为现范和学习情况。如有可能,家长还可以带孩子外出旅游,转移孩子的兴奋中心,让孩子增长知识,开阔眼界。在旅游过程中注意加强亲子交往,交流思想和感情,适时地对孩子进入中学提出希望和要求。有些孩子在小学的学习上存在着薄弱的方面和不定之处,家长应该利用暑假进行适当的辅导。总之,家长要妥善安排好孩子的暑假生活,比孩子度过一个有利于尽快适应初中生活的暑假。
3.做好开学前的准备工作
孩子进中学是件大事,家长要予以关心和重视。例如,要为孩子增购必需的书包和学习文具用品,创设孩子读书写字做作业的环境条件,训练和培养孩子安全上学的能力(如中学比小学路途更远了,不会骑自行车的可利用暑假教会孩子骑自行车.安全行驶)等。
二、帮助孩子尽快适应中学的生活
在生活上,中学与小学的要求有很多差异。家长应该根据孩子的实际,加强适应能力的培养,帮助孩子过好生活关。一般地说,中小学的生活要求有这佯一些不同。
1.管理方法不同
在小学里,教师把学生当作小孩子,许多事情都是手把手教,“扶”着“走”。在中学里,教师偏重于让孩子自己管理自己。家长要配合学校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培养孩子自主、自理、自立的能力;二是要教育孩子为集体承担义务和责任。
2.学校环境不同
中学里,一个班级的同学是从各个地方来的,高中英语家教大多数是陌生的新同学。因此,家长要帮助孩子克服“怯生”的心理,提高交往的能力尽快和新同学打成一片,不论男女同学都要友爱相处.不能总是和小学时的同学在一起。家长要有意识地问问孩子,班级里有多少新同学.你认识了几个,他们有什么特点,班级在搞些什么活动,发生了什么情况等,教育孩子尽快熟悉新环境、新同学、新老师,热爱学校,热爱班级集体,做班级的主人,配合学校尽快形成良好的班级集体。
3.学生支配时问的自由度不同
小学生就近入学,初中划块入学,这样,中学生上学的路程比上小学时远些,上学、放学在路上的时间增加了,因而在校外接触社会的机会更多,面更广,这对孩子成长既有利又不利。因此,家长除了要指导孩子支配好时间外,还应教育孩子在上学、放学路上不能贪玩,要按时到校,按时回家。
4.作息制度不同
中学的学科门类增多,课时数增加,每节课的上课时间增加5分钟,这些,都会引起孩子的不适应,开始时易疲劳,注意力不能集中。因此,家长要十分关心孩子由于作息制度改变而可能产生的上课分心等情况。要教育孩子注意劳逸结合,注意课间休息。另外,初中生课外作业比小学生难度增加,时间延长,家长要教会孩子科学安排和利用时间,提高作业速度,保证睡眠时间。指导孩子制定合理的作息表,有利于孩子适应中学的生活,促进孩子健康成长。制作作息表一定要启发孩子的自觉性,使孩子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坚持下去.只有这样才有意义。一般说来,应注意这样几点:一是根据用脑规律,科学安排时间。背诵外语和语文最好在起床后半小时或临睡前半小时,早晨安排适当的体育锻炼,防止睡懒觉;作业时间要严格固定,科学合理.二是安排一定的自由活动时间,让孩子做喜欢做的事。看电视应适可而止。三是安排自我服务时间,培养自理能力和一定的家务劳动能力。四是保证9至9.5小时的睡眠时间。五是注意读书写字的姿势,注意用眼卫生,防止近视等。
5.行为规范要求不同
中学在行为规范训练上比小学要求更高,内容更广,规章制度较多。家长应教育孩子自觉遵守学校的纪律和各项规章制度,重点抓好基本文明行为的训练,如卫生习惯、学习习惯、劳动习惯和礼貌用语等。
6.班主任工作方式不同
小学的班主任对学生管得严,指导得细,采用教师评价方式指导学生;中学则比较注重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评价、自我控制和自我完善。这佯一部分学生往往会产生错觉.认为中学管得松。家长要教育孩子增强自觉性和自我约束能力,以适应中学的教育方式、方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