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谱,又称族谱、家乘、祖谱、宗谱等。是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裁。 家谱的前身是谱牒,谱牒即是记录贵族血脉的史记,出现在先秦之后。与谱牒同时存在的是列传,大多记载将相的生平伟绩。从隋朝开始,谱牒这种记录家族历史的形式流传开来,即不仅仅是皇家贵族的专利,普通大家族也可以修家谱。也正是这一时期,祠堂祭祀开始走向寻常百姓家。 从家谱包括谱牒问世以来,有过两次大的中断:宋朝和“文革”时期。有的专家认为中国的家谱开始是从宋朝开始,也正是因为宋朝那次禁谱运动。许多家谱记载都是从宋朝开始。 中国目前许多家谱和祠堂都毁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文化大革命。家谱和祠堂的断层,将许多历史毁掉,我们的祖先从哪里来,历史上祖先有过哪些惊天动地的事情,祖先对我们有什么训诫等等都荡然无存。文革过去已经超过很多年,再加上从上个世纪50年代就开始一些运动,家谱这个一直延续在中华民族血脉中的精神情感或许在我们这代人里中断。 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富起来的大家族希望了解自己祖先的历史,这些只有通过编修家谱获得。家谱的修撰一般都是30年至60年一编修,也就是一两代族人,一般不会超过三代编修。然而,传统的纸质家谱已无法满足现代人数字化生活的需求。纸质家谱的局限性:1、记录内容十分有限,一般只记录一个人名2、无法保存数码照片、录音和视频3、不能永久保存4、家族添丁后无法及时更新,只能重新印刷5、忽略女性,不记录母系。 然而,随着网络家谱-香火网的兴起,传统纸质家谱的问题都能迎刃而解。香火网名字寓意深刻,特别符合中国人家族兴旺、香火永续的美好愿望。香火网不仅是个家谱网站,它更是一个家庭社交网站。通过香火网,可以记录人生,凝聚亲情,传承家风。 刚刚过去的清明节,不仅仅是一种寄托哀思,更是人类历史文化的记录。自己的哀思宣泄只是一种“自我”或者说是“本我”表现,更多的应该是高于“本我”的“超我”内涵,也就是家族的文化历史,以此教育后人,联络血脉情感,延续人类之所以不同于其他生物的智慧和情感。 清明过后,你编修家谱了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