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来安人氏 于 2012-6-3 19:35 编辑
端午节,来安人一直叫五月节,是一个来安人比较看重的节日,一般情况下这个节日农村是最繁忙的,正是割麦栽秧的时候,但是再忙,节还是要过的。 粽子必不可少,在农村有条件都是自己打苇叶包,有经验的都会选择水塘边上的芦柴叶,这种芦柴叫水芦柴,苇叶煮出来柔韧性好,容易包住糯米,还有一种是长在干涸沟塘边上的,叫旱芦柴,比较脆,容易漏米,苇叶打回来都是放在农村的大锅里煮,就是传统的土灶, 来安农村都叫做烧大锅,这种灶砌筑起来是考验瓦匠技术的,砌不好容易跑烟、倒烟,漏缝,现在会的人也不多了,在建筑工地上,请瓦匠支一口锅,都要好几百块钱的行情了。 苇叶煮出来那种清香,早就深深印在内心深处的记忆中了,小时候放学回来闻到这种香,都会误以为粽子煮好了,掀开锅才发现只有叶,没有米。 来安最传统的粽子是不放馅的,顶多放一两颗过年拜年留下的蜜枣。现在大多和江浙一带的粽子学习,放肉、蛋黄、酱油了,但是还是有不少人喜欢吃那种白粽子,粘着白糖吃,沙沙的,糯糯的。 咸鸭蛋也是这个节令不可少的食品,来安传统的腌法是红土拌上粗盐涂抹在鸭蛋上,码在坛子里,盐的比例放的好的话,腌出来的鸭蛋蛋黄是油汪汪的,最爱吃的就是那个蛋黄,常常把蛋黄剔出来吃,把齁咸齁咸的蛋白扔在一边,免不了挨训。 咸鸭蛋放久了,会变臭,一直受不了那个味道,但是有人偏偏爱吃臭鸭蛋,早上吃稀饭的时候,把洗干净的鸭蛋放在稀饭里一起煮,吃的时候鸭蛋轻轻磕一个小口,一边掏咸咸的鸭蛋吃一边喝稀饭,稀饭喝完,一个空空的蛋壳就出来了,成了小时候做不倒翁的好工具。 还有一种应节食品就是汊河的绿豆糕了,麻油做的,大人们很喜欢吃,面面的,麻油香很浓。和过年时的汊河糕一样,也就过节前后才有卖的。 五月节,大人都会给小孩买五色线带,或那种毛桃核雕刻的生肖,将近五月节的时候,大街上卖这些小饰品的人很多,都是拿着竹匾,里面放着彩线,一块钱一尺,大人给小孩带的时候都会说:好好带,辟邪的,带到七月七,撂到房顶上,喜鹊就会叨走给牛郎织女搭桥了。虽然很讨厌那种彩线掉色,但是还是一直会带到七月七,看着大人扔到房顶上,第二天会急匆匆去瞄还在不在,竟然真没有了,小时候以为真是被喜鹊叨走了,现在明白了,是被夜风刮走的 呵呵。 五月节过后,就快进入梅雨季节了,以前包括现在来安很多人家都会趁着这个季节做闷酱,也就是黄酱。 淘点去年的黄豆,洗干净放在锅里加水焖熟,直到手捏就碎的时候盛出来控干水,晾凉,这时候的黄豆很好吃,面面的,但是不能吃多,吃多的话,就容易.......! 晾一夜的黄豆第二天拌上面粉,做成一块一块的酱饼,放在竹匾里,上面盖上厚厚的棉被,就让酱饼在那长霉毛,这个期间的菌霉味道很大,放在小房间里更受不了,都是摒住呼吸进去的。 等霉长好后,清洗一下表面的霉灰,就用适量的盐水泡在那种大约有膝盖高的缸头里,上面盖上一块玻璃板,暴晒在阳光下,过段时间用竹片翻动一下,凭着经验晒够一定时间,美味的酱就成功了,就是现在也还能看到不少来安人家的阳台上,平房顶上晒着那黑黑的酱缸。 来安酱的吃法很单一,用毛豆米、香干、虾米、花生、辣椒壳、肉丁等放在锅里熬煮,煮好后辣乎乎的很下饭,都不用再炒第二个菜,小时候最喜欢捡里面的肉粒、花生吃。 记忆是琐碎的,五月节的记忆就是那种满城的麦芒屑、火辣的太阳、香香的粽子、咸咸的鸭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