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 事 只 求 半 称 心
周元桂
1995年7月,我去黄山市参加安徽省中学化学研究会。一周会程的最后一天,是参会人员就近游览时间。所去景点分别是黄山、西递、千岛湖,每人只能去一处,我选择了去西递。徽州文化积淀深厚的古村落西递,乃古民居经典之作。其历史、人文、自然三位一体之特色美,使我览时如饥似渴,览后余兴不已,由生得陇望蜀之奢望。在各市召集人的汇报会上,我(滁州市参会者的临时召集人)半感叹半呼吁地说:“未能进而去宏村、歙县(牌坊群)、绩溪(胡氏宗祠)一饱眼福,实乃这次游览之大憾!”省厅一位负责人说:“留点遗憾,好下次再来,不是美事不断吗!,这一留遗憾也是美的回应之言,婉转而哲辩。细思量,很耐人寻味。 现实生活中很多事情多是要留点遗憾的。可以说,“人生不如意的事十之八九”,遗憾总是在所难免的。做任何事虽高标准去追求,其结果常不尽如心意。但这不等于不成功,求“十分”,尽力实现了“五分”,已是逻辑美了,就应有成就感。留下的“五分”即为难以避免的遗憾。因为,贪多则不达,求适才亨通。不切合实际地把期望值放得过高,必有遥不能及之失望。“失望”乃灰色感受,而遗憾则属亢然心态。失望所产生的“不完美”感,容易恶性循环。当事者往往怨天尤人,或妄自菲薄;终日纠结浮躁、心烦意乱。而力不能及的遗憾,因问心无愧、坦谧清醒,当事者常能智慧出美事来。事美必然心情灿美、心胸豁达,从而能致美事层出,形成良性循环。杭州灵隐寺内有一副联语:“人生哪能多如意,万事只求半称心”。古人竟有如此哲辩的“人生观”、“成就观”,高见也!面对此,吾辈浅庸得相形见绌。尤其值得今之有上述不开朗心境的人,虔心参悟一番。 通常人们都会因“缺”而憾。其实,世上的事并非都如此,有时却因“缺”而生美。维纳斯之形象美,恰美在她的断臂之“缺”上。因为她缺臂,能使观赏者产生各自想象的全躯美。史话多多的南唐后主李煜,因有“庸君”之缺陷而成为亡国之君,沦为赵匡胤的阶下囚。然而正因为他的地位有天壤之跌,才成就了他为文学史上的词坛瑰宗;词林才出现“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等泣血撼人、情薄云天之绝妙“词”句。同样,李白若步入仕途,即便为丞相,其历史价值又能有几何?反之,正因为李白有了未官之“缺陷”,才成就了他为文坛史宝、诗坛“仙”宗、世界级文化名人。国学大师季羡林曾说:“不完美才是人生”。其意是,人生是很难完美的。斯言乃大师从高深处,窥出了人类生存规律之实质所在。宜虔诚信服而大彻大悟才是。 何谓“完美”?并非占有的多且能为所欲为、求之必得即为“完美”。其辩证定义应是:切合实际的适己之美,才是完美。不适己的非份之想,不容易有非份之得。即便曲折强扭而得,也会因与自己的基因素质、生活经历、家庭状况以及客观处境不相和谐,而转瞬即逝,畸畸然成为不美。反之,若能审时度势,客观地分析自己的优势和不足,能据处境之利害因素,判断事情发展的趋势和后果,从而做出适己的欲念选择,其结果必然圆满。这才是心想事成。欲做到“心想事成”,关健在于要想得合情合理。甚至有时需要减少自己的优势条件(求缺)而以退为进。晚清第一名臣曾国藩,在平定太平天国之后,手握重兵,权倾天下。当有人鼓噪着要他代清帝而坐天下时,他不仅置若罔闻,反而自裁湘军,功成身退。儿子对此不理解,他只让儿子想一想他的书斋为何取名“求缺斋”。从而使儿子恍悟老父的绝世高明。由此留下了曾国藩“花未全开月未圆”之家教哲言。“花未全开”,是说一树之花不能同时绽放,须待先开者萎谢之后,新蕾才开。若一同绽放,则属于不正常(病态)之“圆满”。“月未圆”,乃指月亮不能始终是圆的(苏轼曰:“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自然规律和人生规律是相通同的。即事物发展并非以“极致”为圆满。古语云:“满招损,谦受益”。据说,月圆之际,人类的死亡率有所增高。同样,人的欲望“满”了,妄填欲壑,必将祸祸然。锒铛入狱的贪官们,都是因求圆满之私欲无限膨胀所招致。这一人类的生存之道,曾文正公(国藩)参悟得超常深透。故而,他警示儿孙要懂得,“凡事只求半称心”!曾氏诸多家教箴言,今人宜视其为修身养性、克己立德之座右铭。 有求“圆满”心态的人,总爱向上向高攀比,始终难有满足感。反而被奢望折腾得从无心闲意静的时候。以致烦恼层出,忧愁频生,危害身心健康。“知足者常乐”的道理就在于知足者降低了“满意”的标准,容易事事称心。《淮南子》里有一段精彩之言:“夫待騕袅、飞兔而驾之,则世莫乘车;待西施、毛嫱而为配,则终身不家矣”。意思是,如果一定要等到騕袅、飞兔之类的良马才来驾车,那世人就无车可坐了;若一定要等到西施、毛嫱(越王勾践之嫔妃)这样的大美人才肯结婚,则终身不能成家了。可见,把期望值定的太高,则往往是一事无成,且容易陷入无端的痛苦和无奈之中;忧愁、困惑将如影随形地缠着你,灰灰然无法摆脱。明智的生活态度应是,凡事只求半称心(“全称心”乃奢望,无止境,无实现之时),不好高骛远,不贪婪,不强求,不攀比;明白自己的幸福之所在、称心之所度,活出实在而又乐天的自己。人生难免遭遇这样那样的不幸,当事者应正确面对,及时疏况排忧,使自己心境保持安适状态。此乃心神之镇定美。值得强调的是,“知足”本身即为美。而且“明理”也是美,“豁达”也是美!若三者都做到,则灿灿然更美矣!能有如此叠美之心境,必然豁达而明智,就能圆“不幸”为半称心。何乐而不为?!
作者住址:安徽来安三中 电话:13093321368 邮编:2392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