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安论坛

收起左侧
楼主:正德 - 

[楹联专版] 正德应邀铜雀台2

  [复制链接]

参加活动:9

组织活动:1

签到天数: 370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9]以坛为家II

 楼主| 发表于 2023-10-23 19:01:12 | 显示全部楼层
  雪后初霁的世界一尘不染,没有激昂狂放的气势,没有艳丽繁复的色彩,有的只是一种渲淡自然的高旷意境,其实这就是作者心灵与性情的最好写照。我们看这幅画时,除了依然可以窥探到雪的影子外,分明还会感受到一种平和安逸、宁静淡泊、出尘脱世的高雅气息。画的世界就是诗趣和胸中灵气的体现,这幅画的意境正应了他的诗文:“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画中有诗意,画里也有情怀和人生。从本质上说,画以形悦人,为可见之艺术;诗以情动人,为可感之艺术,二者一脉相通,均为言志、表心的手段。苏轼说:“绘画不能单纯描摹外在事物,而要具有深远的意境,寄托域家志趣,使人如读诗歌;而诗歌不是单纯地抒发作者的情志,而是要创造生动的意象,使人如对图画。”如果您感兴趣,可以试着为这幅画配一首诗。若能配的天衣无缝,即说明达到了“诗画合一”的境界。

  什么是诗画合一?它是指诗和画并非两张皮,而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二者完全融在了一起。对此,著名漫画家丰之恺有一个明确的定位:“诗中有画”是指要融画入诗,诗不倚插画而可独立为“有声画”;画中有诗,是指融诗入画,诗不倚插画而可独立为“无声诗”。意思是说,如果一首诗缺了配画就失去旨趣,或者说一幅画没有了诗文想佐,就找不到韵味,这都是诗和画不相融、两张皮的表现。

作者:pixiu小品文
链接:https://www.jianshu.com/p/c6d0a8e9f0ee
来源:简书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请广大网友文明跟帖,不可以发布违法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营造文明,健康,和谐的上网环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参加活动:9

组织活动:1

签到天数: 370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9]以坛为家II

 楼主| 发表于 2023-10-23 19:01:40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一个故事,可以很好地说明这个道理。宋徽宗酷爱书画,专设宫廷画院,他常常亲自选拨画家。有一次,以“踏花归来马蹄香”为题公布天下,以罗集四方画人,凡入选者不必参加科举考试,凭画就可直接做官。有的考生画了骑马的人踏春归来,手里拿着一枝花;有的画了在马蹄上沾着几片花瓣,结果全部落选。只有一位考生别出心裁,他只画了几只蝴蝶,绕着马蹄翻飞。主考官连声称妙,马上录取了这个人。这种以画取士的做法推动了中国绘画走向繁荣鼎盛。到了宋代,院体画大兴,追求诗画合一的境界,也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我们经常看到,不少名画上都配有题诗,这是为了什么?它们是诗画合一的表现吗? 其实,以前的画是不配题诗的,到了宋末元初,才成为一种潮流和趋势。这么做的初衷是:为了营造诗画一体的效果,画因题句可忽然增趣,题句也会因画的衬托而更加活现。题句时,以求二者互相依赖,不可分离。反过来说,假如它们分离了会怎么样呢?

      还是拿前面的故事为例来说,假如我们看到这样一幅画:一个人骑马而来,马蹄边飞着几只蝴蝶。此刻,您会想到画的意境是“踏花归来马蹄香”吗?若未觉贴近,就说明诗和画未从骨子里合一,仍是两张皮,二者一旦分开,就失了各自的韵味。也许,用这个标准我们可以简单地验证什么才是真正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王维的高妙处在于:诗和画是水乳交融的,并不怕分离。对于这一点,他的《画》诗极有代表性。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对这首诗,我们从小就一直在背诵。它可堪称“诗画合一”的典范,如它的名字一样,既是一首诗又是一幅画。读诗,我们马上会联想到有一幅远山、流水、花开、鸟鸣的画摆在面前。反之,赏画,自然会有“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的效果。二者不倚一方而可独立存在,各有意境,既体现了诗画同源的道理,又在诗画一体上达到了造化。可谓寥寥数语,信手拈来,以为平凡,背后的造诣和功底却不可小瞧。

  那么,王维是用什么方法达到诗和画一体的?意境是把它们统一起来的根。意境是什么?它是一种能让人感受和领悟到,却又难以言传、具体把握的境界。无疑,这与作者本人的心胸、修养、生活历练和文化积淀是分不开的。

作者:pixiu小品文
链接:https://www.jianshu.com/p/c6d0a8e9f0ee
来源:简书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请广大网友文明跟帖,不可以发布违法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营造文明,健康,和谐的上网环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参加活动:9

组织活动:1

签到天数: 370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9]以坛为家II

 楼主| 发表于 2023-10-23 19:02:15 | 显示全部楼层
(三)物我交融,禅意人生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暴发,王维被叛军捕获。因安禄山知其才,他被迫在叛军中做了官(给事中)。8年后,叛乱被平定,李唐家族的王位恢复,王维却成了朝廷的阶下囚,判死的理由是“变节,为反贼献力,有辱宗庙社稷”。王维的弟弟王缙当时担任刑部侍郎,上疏天子,请求贬官,替哥哥赎罪。与此同时,王维依靠当年写下的那些怀念皇家旧德的诗句,令皇帝非常感慨,才大难不死,挽回一命。

      “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再朝天?秋槐花落空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就是他失国悲哀心际的吐露与体现。就是靠这首诗赢得了人生的反转。

  受到生死攸关的现实打击后,王维看清了政治的风云变幻与官场的黑暗,就此历劫飞升,专心于悟道参禅,彻底过上了隐于水木琴书之间的生活。这就是他的诗中频见佛理禅机的原因,从而也为山水田园诗学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诗中无我,诗中有禅!

      事实上,此前,王维的母亲已跟随大照禅师参禅三十多年,她教儿子从小就背诵《维摩诘经》。“维摩诘”是印度的高僧,母亲把此三字拆开来为儿子取名“维”,字“摩诘”,翻译过来就是“净,没有污垢”之意。这似乎在冥冥之中注定了王维终将与佛学结下不解之缘。

      母亲去世以后,王维把辋川别业贡献成寺院,一有空闲就到终南山隐居,常“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悠悠度过余生。他的生活很简单,屋床同样简单,还有小柴炉,常蔬食,不茹荤血,深信佛法,与他往来的也都是隐士或者高僧。因此,他被后人称为“诗佛”,与“诗仙”李白、“诗圣”杜甫并列。

      李白的诗浪漫奔放,可“惊天地、泣鬼神”;杜甫的句沉郁顿挫,亦诗亦史;白居易的风格以闲适和讽喻见长。王维却将参禅悟道的修持带进了他的诗画创作,多了一份淡泊空静、平和含蓄气息。

      佛是什么?佛就是觉悟者,那么“诗佛”是什么?就是诗中的觉悟者。当心是禅的时候,顺手拈来皆是妙不可言,都可入禅,可入心,禅境也就成了诗境。所以,王维的诗后期十分注重写意和传神,呈现出超然、隐遁、空灵之美。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这首《鹿柴》诗主要描写了鹿柴傍晚的幽景。最大的特点是:以动衬静,以局部衬全局,有情景交融、毫不做作、物我两忘之感。什么是物我两忘?它是指淡然无形,让人遍寻不着。也就是说,物为我,我为物,二者交融观照,不分彼此,融为了一体。



作者:pixiu小品文
链接:https://www.jianshu.com/p/c6d0a8e9f0ee
来源:简书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请广大网友文明跟帖,不可以发布违法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营造文明,健康,和谐的上网环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参加活动:9

组织活动:1

签到天数: 370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9]以坛为家II

 楼主| 发表于 2023-10-23 19:02:3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可以分句来看,(1)起笔第一句“空山不见人”,很直白,未觉有多美。接着以“但闻”一转,引出“人语响”来,境界顿出。“空谷传音,愈见空谷之空;空山人语,愈见空山之寂;人语过后,空山复归于万籁俱寂”。表现手法随心自然,毫无牵强附会之感。(2)“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由前面的写声转而写色。空山本来幽暗,猛然间一抹斜晖射入,斑斑驳驳映在树下的青苔上。初看,这一线光亮和大片的、无边的幽暗构成了强烈的对比,似乎给林间带来了一丝暖意。但它是微弱又短暂的,一旦夕辉转去,林间便愈加幽暗,一切也归于平静。如果说,一二句是以有声反衬空寂;那么,三四句便是以光亮来反衬幽暗,二者对立统一,营造出来的意境非常深远。(3)从绘画的角度看,整首诗如在冷色占主导地位的画面上,掺进了一点暖色,结果反使冷色的印象更加突出。(4)这首诗最有魅力的地方是:在光和影的变幻中隐含着禅意,达到了庄周化蝶般、物我合一的高度。以物赋情,形神化一,至空至静。空静到了极点,便原始到了本真。那些成功与失败、欢乐与痛苦、惊喜与忧恼、挫折与磨难,又算得上什么呢!由此我们可以看到,王维的山水意境已超出了一般平淡自然的美学,是那样地平常,那样的理性,又是那样地超越。这就是诗的最高境界,也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再次回想,您从诗句中找到诗人的身影了吗?没找到,那是因为王维完全放空了自己,他的身心和大自然完全融为了一体,不分彼此。字里行间不见其人,却分明可感受其心。空山、深林、青苔,还有那抹光亮,都是诗人的心与自然归一的体现,不是吗?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这首《竹里馆》与《鹿柴》诗具有同工异曲之妙:“独自闲坐在幽静的竹林里,时而弹琴,时而长啸。密林之中,有谁知我在?只有一轮明月静静相伴,密密的高林在身边陪护。我为谁琴,谁听我啸?那竹梢挂着的明月就是听啸的知己、就是赏琴的知音。”想想这是多么绝妙绝美的一个世界!

      著名作家贾平凹总结的极好,他说王维把山水景物参悟的非常透彻。穷极物理、形而上学,这些东西对他来说早就储在了心里,可以随时口吐莲花。一个人只有经历了无数生命的体验和阅历的堆积之后,才能明白王维的诗境之高之妙之美。

作者:pixiu小品文
链接:https://www.jianshu.com/p/c6d0a8e9f0ee
来源:简书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请广大网友文明跟帖,不可以发布违法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营造文明,健康,和谐的上网环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参加活动:9

组织活动:1

签到天数: 370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9]以坛为家II

 楼主| 发表于 2023-10-23 19:02:59 | 显示全部楼层
(四)山水田园,自出机杼

  王维作为书香之家,一生忠孝双全。他一直奉事母亲崔氏至离世,据说居丧期间,“柴毁骨立,殆不胜丧服”。也就是说为服侍老人,自己变得苦瘦如柴,最后连丧服都难以穿住。这是让人何等敬佩的大孝子。王维忠于爱情的表现是,“妻亡不再娶,三十年一孤居一室,屏绝尘累”。他对亲、对友同样真情厚道,临终之际与平生亲故各作别书,敦厉友们要奉佛修心,最后舍笔而绝。身后存诗400余首。

  这位工诗善画、通音理,把禅礼引入诗歌,开创出山水田园诗新天地的大诗人,只活了60岁,便告别尘世,实在是令人惋惜!

      纵观王维的一生,并非一路平坦,顺心如意。他幼年丧父,壮年丧妻,中年丧母,老来无子,再加上安史之乱的打击,一次次的历经风雨,让他变得愈发坚韧淡定、心如止水、看淡事世。“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他如山涧深处的芙蓉花,不管是否有人来欣赏,依然如故,就那样独自地长,茂盛地开,自在地落,绽放着自我的生命之美,从而也达到诗学的高峰。我觉的,这就是王维思想境界的高度。

  他的诗继承了陶渊明、谢灵运的风格,又创出了自己的特色。借此机会,让我们简要介绍一下田园山水派的两位始祖。

      陶渊明生于东晋时期,是中国第一位田园派的诗人,被后人誉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据说,陶渊明生性喜酒,但因贫穷不能经常如愿。亲朋好友们知道他的境况,有时摆了酒席叫他来。他去就希望喝个尽兴,醉了就回家,从不贪恋,耍酒疯,赖着不走。他的宅旁有五棵柳树,于是用“五柳”作了自己的别号。简室里空空荡荡,破旧得连风雨都无法遮挡,布衣上打着补丁,碗和瓢经常是空的,而他却能安然自得。虽然生活贫穷,但他的志气并不贫穷。为官多年,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因“不为三斗米折腰”,上任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世界。他的传世散文《桃花源记》的世界,赢得一代一代的后人向往。“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男女怡然自乐……”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作者:pixiu小品文
链接:https://www.jianshu.com/p/c6d0a8e9f0ee
来源:简书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请广大网友文明跟帖,不可以发布违法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营造文明,健康,和谐的上网环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参加活动:9

组织活动:1

签到天数: 370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9]以坛为家II

 楼主| 发表于 2023-10-23 19:03:52 | 显示全部楼层
谢灵运是山水诗派的开创人,出生于会稽始宁(今浙江上虞),是南北朝时期杰出的诗人、文学家、旅行家、道家。他工诗善文,兼通史学,还擅书法,通梵文,曾翻译外来佛经,博览群书,一生极爱旅行。

      李白曾在梦中“脚踏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写下“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的豪迈迷离之境,足见他对谢灵运崇拜到何等程度。谢公屐,是指谢灵运登山时穿的一种木鞋。据说,鞋底安有两个木齿,上山去其前齿,下山去其后齿,便于走山路。

作者:pixiu小品文
链接:https://www.jianshu.com/p/c6d0a8e9f0ee
来源:简书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请广大网友文明跟帖,不可以发布违法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营造文明,健康,和谐的上网环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参加活动:9

组织活动:1

签到天数: 370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9]以坛为家II

 楼主| 发表于 2023-10-23 19:04:20 | 显示全部楼层
王维承陶渊明的田园之风、袭谢灵运的山水之派,集二者于一身,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是:创出山水田园诗的顶峰,他的诗里既充满了画意,又禅意十足,风格独树一帜,自出机杼。公认的评价是,他对自然的体悟极其深刻,诗中见画闻音,又融入禅机佛理,意境高远,回味无穷,成为一代代后人效仿的对象。最后让我们撷取一些有代表性的诗句,供大家品鉴。

  1、“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浣女隐在竹林之中,渔舟被莲叶遮蔽,起初未见,等听到竹林喧响,看到莲叶纷披时,才知有浣女和莲舟而来。想想,竹喧、莲动、人归、舟下,这种美是多么的生动、多么的妙不可言。

  2、“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白鹭飞旋,黄鹂鸣啭,一则取态,一则取声;漠漠,形容水田广布、视野苍茫;阴阴,描状夏木茂密、境界幽深。两种景象互相映衬,是“诗中有画”很好的例子。

  3、“落花寂寂啼山鸟,杨柳青青渡水人”。此诗中,“啼鸟”对“落花“,“杨柳”对“渡人”,一派清新雅致、宁静和谐的画面油然出现,让人身临其境。

  4、“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首诗描写的是凉州(今甘肃武威)的边塞风光。据考证,大漠是指今腾格里沙漠,长河是指石羊河和杂木河。西北边塞风光独特,画面开阔苍茫,意境雄浑,尤其是“直”和“圆”二字用的通俗易懂,却以线条对立之美构成了画面的构图要素,从而达到了空旷辽阔、浑然天成的艺术境界。近代学者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千古壮观”,想想这是多么高的评价!王诗中,境界与之相仿的还有“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日落和潮来一上一下,江湖和天地一白一青,相互对比映衬,共同构成绘画艺术的动静结合、虚实相生、远近结合之美。

      5、“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诗境浅说》里的评价为,“行至水穷,若已到尽头,而又看云起,见妙境之无穷。可悟处世事变之无穷,求学之义理亦无穷。此二句有一片化机之妙。”其实,人生又何不该有如此境界?当我们在爱情、事业、学问等方面勇往直前时,发现走到了一条绝路上,千万不要悲哀失落。此时,不妨往旁边或回头看看,也许还有别的路可走;即使根本无路可走,也不要绝望,何不再往天空看看呢?既然心灵还可以畅游,为何要轻意认定自己已经穷途末路呢?求禅是求一份清静,也是求一条通向正途的道路。也许,用不了多久,就会烟消云散,呈现在我们面前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6、“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同样诗中有画,不仅是一幅大气的山水画,也告诉我们要学会回望人生,放下一切,不妨坐在山石上,看看天间的云雾,缭绕变幻,然后用宠辱不惊的态度来面对人生遇到的困难。

作者:pixiu小品文
链接:https://www.jianshu.com/p/c6d0a8e9f0ee
来源:简书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请广大网友文明跟帖,不可以发布违法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营造文明,健康,和谐的上网环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参加活动:9

组织活动:1

签到天数: 370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9]以坛为家II

 楼主| 发表于 2023-10-23 19:04:42 | 显示全部楼层
总之,王维的诗大多无壮美、华丽之言,均是以平和直白的方式,展现出一股清新自然、心志高洁、空静淡然之气。

   “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其实,万事万物,皆由心出,都是我们对外物的理解、对美的一种感悟与追求,最终也是让诗和画形成意境的关健。一句话,诗心画心,都是一颗追求美、热爱生命与大自然、泰然自若、达观随缘的心。读王维,很重要的意义就在于让我们成为一个懂得美、欣赏美的有趣之人,从而涵养自己的精神气质。

  如果把这种审美观融入日常生活,我们何尝不会有一个平和宁静、淡然从容的人生呢? 如果我们的心气不那么浮躁重利,懂得取舍;不那么贪嗔痴枉,学会放下,懂得给自己心灵留一片净土,又何尝不会感到“青青翠竹,尽是真如。郁郁黄花,无非般若”!



作者:pixiu小品文
链接:https://www.jianshu.com/p/c6d0a8e9f0ee
来源:简书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请广大网友文明跟帖,不可以发布违法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营造文明,健康,和谐的上网环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参加活动:9

组织活动:1

签到天数: 370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9]以坛为家II

 楼主| 发表于 2023-10-23 19:10:38 | 显示全部楼层
书画的同源简解
2020-07-04 13:20
在我国,写字的书法,图形的绘脚,结双成对,习称“书画”。东汉灵帝时,蔡邕奏文中就有“书画辞赋”一语(《后汉书蔡邕传》),将“书画”与“辞赋”一并视为“聊以游意”之艺。

古代儒士有学艺的传统。儒生具备的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基本能力,名曰“六艺”(《周礼保氏》),其中有“书”无“画”。绘画之事,备于百工,故不为儒士所重。汉晋之际,一些士族书家如蔡邕、荀勖、王廙、王献之,皆善画。晋明帝司马绍,曾向王廙学画。《世说新语》巧艺篇第六记载:东晋时,戴逵不远千里往豫章从师范宣,“范(宣)读书亦读书,范(宣)抄书亦抄书。唯独好画,范(宣)以为无用,不宜劳思于此。戴(逵)乃画《南郡赋》图,范(宣)看毕咨嗟,甚以为有益,始重画”。范宣是东晋名儒,精通《三礼》,他对绘画态度的转变,是那时士人才艺观念变化的一个例证。魏晋以来,画艺与琴、棋一样得到士人的重视,士族书家兼善绘画者渐多,似是古来相传的“六艺”仍然居有正统的地位,书法名家多是士人,所以“书”之地位高于“画”。

唐朝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论画,屡屡以“画”比“书”。为了强调绘画与文字、书法相通,同样重要,张氏提出了“书画同体”和“书画用笔同法”的著名论断。后来流行的“书画同源”的说法,就是从张彦远的论断演绎而来。

从书学一面看,书论家极少涉及“书画同源”的话题。书家说及书法的源头,言必称仓颉造字。谈到文字的起源,则远溯上古伏羲所作八卦,南朝书论家虞龢所谓“爻画既肇,文字载兴”(《论书表》),元朝书论家郑杓所谓“八卦兴而书契肇”。

高建平指出:关于“书”与“画”具有共同的源头的言论,在历代画论著作中到处可以见到。他们将此当作历史事实来叙述,并从中引申出许多艺术方面的道理。一般来说,“书画同源”基本上是一种画论和画史家的说法(《“书画同源”之源》,载《中国学术》总第11辑,第261页、270页)。

请广大网友文明跟帖,不可以发布违法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营造文明,健康,和谐的上网环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参加活动:5

组织活动:0

签到天数: 2614 天

连续签到: 289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2023-10-23 21:01:47 手机发帖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Android客户端
请广大网友文明跟帖,不可以发布违法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营造文明,健康,和谐的上网环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