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傅国河 于 2012-9-10 07:32 编辑
医患不对称 红包难杜绝 ——我看医生收“红包”
傅国河(安徽滁州)
“今年下半年,全国全面启动公立医院廉洁风险防控工作。昨日,卫生部发布《加强公立医院廉洁风险防控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意见稿提出,患者入院时要进行医生不收‘红包’、患者不送‘红包’双向签字。”“有公立医院人士表示,双向签字拒绝红包,是对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的起码要求,此举实施后,对备受公众诟病的“收红包”现象可得到有效遏制。”这是新京报近日刊登的一则消息。医生收“红包“再次引起社会关注。
医疗费用高,已是不争的事实。小病不看,大病等死的悲剧,时不时在我们身边重演着。为改变这样状况,国家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力求实现全民医保。但医保不均、医患纠纷、医费攀升、收受“红包”等备受公众诟病的现象依然存在,丝毫没有得到有效遏制。近期国家卫生部出台的医患“双方签字,拒绝收送红包”指导意见,和历次出台的各种管理办法一样,初衷很好,但最终的效果尚需观察。网络的一片叫骂声,其实已经预示着这个指导意见还没出台实施,就已寿终正寝。
为什么医生敢吃药品“回扣”,敢收“红包”?
问题到底出在了哪里?
要深究其因,管理体制出了问题,让其不法医务人员钻了空子,这肯定是其中的一条。
部分医生职业道德差,和商人一样唯利是图,缺乏应有的监督和教育,这肯定也是其中的一条。
国家虽有严令,可实际情况是,现在不少医生对此置若罔闻,照收不误。诚如一些医院的业内人士所言,他们认为医生“吃”红包现象相当普遍,已经成了“行规”,不同岗位上的医生都有自己的“生财之道”,内科医生靠药品吃回扣,外科医生则靠开刀拿红包,而且如今红包的行情在不断看涨。这说明红包现象痼疾很深,似乎成了一种难以根治的“癌症”;说明“吃”红包成为医疗卫生行业的一种“潜规矩”,不拿白不拿,拿了属正常。
“潜规矩”,就是不成文的“规矩”,是大家心照不宣、约定俗成的“成规”。大家都知道这些是摆不到桌面的“腐败”,可人人又不怎么认为是“腐败”。一般人难于抗拒,即使正直的人,你不按此“规矩”办事,你就不要混,就会被别人看做“另类”,孤立你,甚至排挤你。
除了上述原因,我认为医生拿红包,敢拿红包,主要的还是医患关系的不对称。
现在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对健康看的格外珍重。屁大点身体不适就往医院跑。比如孩子发烧,其实没有必要一看孩子发烧,就觉得孩子病情如何如何了,跑到医院,又是吃药,又是吊水的,忙得不亦乐乎。就我那点医学常识我清楚,发烧是孩子一种自我免疫提高的表现,有烧就退,其实并不科学。此是题外话。
就医患关系而言,“医”指的是医疗机构、医务人员;“患”包括病人、病人的家属以及除家属以外的病人的监护人(有时称作“患者方面”)。由于医生掌握着病情的检查、诊治等技术,是主导的一方。就患者而言,由于不可能了解那么多的医学知识,更没有自我诊治的技术和设备,是被动的一方。
这种不对称的关系,使得患者到了医院,就得完全听命于医生。
我们知道,当一个病人上了手术台的时候,就等于把命交给了医生。手术无非是“成功”、“基本成功,但有后遗症”、“失败(立即死在手术台上)”。患者不是医生,不懂医学,看着家人进了手术室,谁不盼着亲人能平安出来?送红包,有时就变成了无形中被“挟持”的“自觉”行为,总想医生能尽心点,把亲人医治健康。
送红包,有时看似是主动的、自觉的,其实是被“挟持”的。
当然,凡事不能绝对。还有种情况,是我们患者主动送的,是我们患者自己助长了这种不良风气。中国人崇尚礼尚往来,“投之以桃,报之以李“。你给我治好了病,为表示感谢,我主动示好,送上红包。
卫生部出台医患双方签字,拒绝收送红包,其实也是从这个层面立意的。此谓一个巴掌拍不响。医患双方都要自律自洁。
但医患关系的主导方还是在医院,在医生。笔者以为,治理红包腐败,首先需要弄清楚病患者为何送红包。病人“自愿”送红包,实际反映出两个问题,一是医疗卫生界出现了比较严重的诚信危机,人民群众对医院的信任度大大下降;二是优质医疗资源稀缺,难以最大满足病患者需求(因为病人一般是给主刀的名医送红包)。
成因找到了,那么割除红包这颗毒瘤就要对症下药。用自己的手砸自己的脑袋,医院肯定不干,即使迫于形势砸了自己的脑袋,我看也是轻描淡写,走过场。指望医院自己整治自己内部腐败,我看很难。
重典治乱,狠刹不正之风。杀一儆百,警示他人。此法倒不妨一试。
但根本的,还是要分析“红包“产生的根源,采取措施解决优质医疗资源紧缺问题。否则,“红包”不会断绝,还有更多的医生收取,也会有更多的患者送上“红包”。
|